第四十六章 枭雄冒顿(1 / 3)

当我们把目光离开华夏大地,投向遥远的西北边陲。

月氏领地。

一人一骑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亡命地奔逃,后方数百人打着呼哨,狂追不止。逃命那人,是一名二十出头的男子,其身形雄壮威武,乃是曾经的匈奴太子——冒顿。

堂堂大匈奴的太子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?这事还得从他的父亲头曼单于说起。

自河套一战,头曼被蒙恬打败后,远遁七百里,十数年不敢南下,躲在漠北励精图治,壮大部族,伺机再报这一箭之仇。

然而,始皇帝三十五年冬,强大的东胡各部族纠结二十万大军侵掠秦地,又被扶苏与蒙恬给收拾了个干干净净,东胡王都被扶苏给杀了,最后连王庭也被秦军攻陷,东胡一族从此凋敝破败,落了个四分五裂的下场。

雄心勃勃的头曼意识到,现在的秦国太强大了,匈奴还远远不是对手,自己只能暂避其锋芒,又将部族往北迁了数百里地,这才稍稍心里踏实了些……

草原勇士都崇尚狼的精神,敌人强大时远遁避之,当敌人受伤或者弱小时,狼群们再一涌而上,分食其肉。大秦非匈奴可敌,那么,东胡呢?刚刚被秦国狠揍了一顿,四分五裂,天赐良机,匈奴正好趁东胡弱小,把东胡给吞了。

但是,关于如何灭东胡,匈奴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岐,尤其是两位王子,主张各不相同。

太子冒顿主张蚕食。他认为,现在的东胡各族并不是匈奴一口能吞得下的,贸然出击,只怕会令本来为了王权争得你死我活的东胡各部同仇敌忾,团结起来一致对外。如果这样,匈奴不仅吞不了东胡各部,还会两败惧伤,得不偿失。他主张先拉拢鲜卑、乌桓等大部族,与其结为同盟,分化东胡族内的矛盾,令他们先行自相残杀,削弱他们的实力,再逐一吞食各小部族,如此慢慢的,把整个东胡各族全部吞灭。

而小王子则不喜欢阴谋诡计,主张直接出兵,听话的就收入族内,不听话的,打到他们听话为止,大匈奴勇士的神威,岂是东胡比得了的!

一直以来,匈奴小王子最像头曼,性子直去直来,不喜欢玩耍心机,其力大无比,乃族内第一勇士。而太子冒顿,虽也悍勇异常,但为人城府太深,为头曼所不喜。

更重要的是,小王子乃头曼宠爱的阏氏所生,加上其个性使然,办事方式又很合头曼的胃口,甚得头曼疼爱。于是,头曼废除冒顿太子之位,并怕他继续留在匈奴会威胁到自己钟爱的小王子,便把冒顿送去月氏做人质。这还没什么,这位父亲做得更绝的是:随即便发兵攻打月氏,简直是要置自己的亲生儿子——冒顿,于死地!

人们常说,虎毒尚且不食子。头曼此举,令冒顿很伤心,也为冒顿日后弑父夺位创造了充足的理由。

冒顿为人机警无比,匈奴大军尚未攻到月氏,他便察觉到事情不对劲,趁夜连杀数人,抢了一匹宝马,单人独骑逃出了月氏王庭。冒顿一路被追杀数百里,一刻不敢停歇,饿了生吃昆虫蛇蚁,渴了便喝粪水马尿,历经千辛万苦,终于逃回了匈奴大军中。

当头曼坐镇大军,看到这个自己不甚喜爱的大儿子浑身浴血、伤口无数,已经不成人样地昏倒在自己大营门口时,心中一阵抽搐,矛盾的父爱暴发,一怒之下,挥军把月氏揍了个落花流水,您说这是何苦来哉……把儿子折腾成这样,还伤亡数千人,是在用这种方法测试自己父爱的底线在哪里么……不解,很不解。

不猜测头曼怎么想的了,反正咱也猜不透,大老爷们儿的心思也不好猜……有时候,矛盾得很。且说冒顿回到匈奴,虽然没有恢复太子之位,但头曼在内疚之下,还是把匈奴最为精锐的一万护卫交予冒顿统领,负责贴身保护自己,给自己挖了一个万劫不复的巨坑。

吃一亏,长一智。

冒顿也学乖了,从此他远离王庭政要中枢,日夜与一帮手下厮混在一起,大酒大肉,称兄道弟,纵情于酒色。并忠实地执行头曼的命令,率领大军击东胡,战月氏,浴血沙场!作出一付只沉迷于军事与声色犬马,完全不再想着太子之位的样子。似乎,他从来不曾是匈奴太子,昨日的不愉快从来没发生过一般。

头曼以为,这个儿子在自己的震慑敲打之下,乖乖听话了。

为了整顿军纪,冒顿发明了一种名为鸣镝的响箭,射出时,声音尖锐刺耳,方圆数里皆闻,并规定: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。也就是说,冒顿的响箭不管射到哪里,不跟着射的人,统统死啦死啦地。

不管是狩猎,还是征战,冒顿都带着他的鸣镝,鸣镝所至,胆敢有不跟着射的人,全部都被冒顿当做箭靶子,拿来给勇士们练箭,射得千疮百孔,这个过程,凄惨得叫人实在不忍心看。

不过,冒顿对愿意真心跟着他的勇士那是相当的好,战胜后得来的钱财奴隶,冒顿分文不取,全部分给有功的勇士们。对待下属,冒顿毫无王子的架子,对待麾下将领,冒顿亲如兄弟。不出半月,鸣镝便名扬草原,草原上的勇士都知道,只要听到鸣镝声,数不尽的长箭就要破空而来了,没有